與人物相關

谷崎潤一郎

1886-1965
出生於東京的蠣殼町。在東大國文科就讀期間,在第二次“新思潮”上發表了“刺青”。此後的著述生活有半個多世紀。主要著作有《卍》、《春琴抄》、《細雪》、《鑰匙》等,隨筆中有《源氏物語》現代語翻譯等。

【出生於下町,在下町長大】
“那之後我自己被覺得確實可疑的男子搭訕過兩次。第二次是水天宮緣日之日,果然是白天從學夜回來,順便去了蠣殼町的本家,從那裡來到人形町,從圖畫雙紙屋的清水屋的拐角向三原堂的方向來了一兩丁的時候。一側擠滿了小攤,狹窄的道路孤零零,在擁擠的時候,有人突然來到我的旁邊,嘴對著耳邊說“少爺”,用其他人聽不到的小貓撫聲說。”
  這是文豪谷崎潤一郎69歲時的作品《幼年時代》的一節。
  

說到潤一郎,因為《細雪》、《春琴抄》等以關西為舞台的作品很多,所以容易聯想到在關西長大,但是正如這部作品所描繪的那樣,他是一個活潑的東京人,也是商家鱗次櫛比的蠣殼町出生的平民。  東京市日本橋區蠣殼町2丁目14番地,這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町名之後變更,現在的中央區日本橋人形町1丁目7番10號就在那裡。

【從靈岸島的幼稚園到阪本國小】

潤一郎的父親叫倉五郎,母親叫關,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寄居在祖父久右衛門經營的“谷崎活版所”。


祖父是一個擅長商業的人,從事大米經紀店、洋飯店等事業,潤郎在這裡作為大店的少爺被培育出來。
 在幼稚園很少見的當時,他還去靈岸島的幼稚園。
另外,國小上了坂本町的阪本國小。成績優秀,2年升級的時候,作為優等生也被選為總代。
作為當時的娛樂場所,特別喜歡水天宮的院內。


但是從上國小開始,家運就開始傾斜了。潤一郎4歲的時候父親開的米經紀店的生意變得不順利了。一家搬到了南茅場町的小房子,父親決定在兜町的證券交易所作為工薪族工作。

【以關東大地震為契機離開東京】

之後家裡也一直在貧窮,父親沒能讓潤一郎進中學,因此打算去傭工。但是,在伯父的幫助和班主任的熱心勸告的幫助下,他升入了東京府立第一中學,現在的日比谷高中。
之後,經過一高,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另外,在這期間的5年間,在京橋區妥女町33號的西洋料理店精養軒的主人北村家,作為書生兼家庭教師居住過。
潤郎離開東京搬到京都是在關東大地震後。
1965年,在湯河原的家裡去世了。

芥川龍之介

1892-1927

小說家。出生於京橋區入船町。因為母親發狂而成為伯父的養子,離開東大後成為夏目漱石的門下,發行了《新思潮》。留下了《鼻子》、《羅生門》、《杜子春》、《蜘蛛絲》等多部著作。

【出生地為中央區明石町10號】
“我是從出生到20歲左右,一個一個地住在本所的人。”龍之介在“本所兩國”這一小品上寫著,實際上,出生的是築地入船町,現在的明石町。正確地說是中央區明石町10號,當時東京市京橋區入船町8丁目1號是他的出生地。1892年(1892年)3月1日,由於辰年辰月辰刻的出生,所以被命名為龍之介。

他出生時,父親新原敏三經營牛奶銷售公司“耕牧捨”。“耕牧捨”原本是實業家澀澤榮一興致勃勃的。當時,他擔心日本的畜牧業不振,1879年,從神奈川縣到箱根仙石原接受土地的支付後,開了牧場耕牧捨,開始了牛奶敗賣。在那裡工作的是龍之介的父親。
獲得澀澤信賴的敏三,在擴大銷路的時候,成為了東京方面的銷售管理負責人,在築地入船町設立了總店。這是龍之介的出生地。

【父親的成功,母親的發病】

築地入船町當時是外國人居留地,直到1899年廢止為止,日本人不允許居住。但是,因為龍之介的父親是以外國人為對象做生意的,所以被視為例外。 耕牧捨的事業順利發展,龍之介出生的時候,敏三成為了業界的長老。龍之介在小品“點鬼簿”上寫下了作為實業家而聞名的父親,“小成功者之一”。
 
然而,有一天,母親突然發了病。現在是龍之介出生才7個月的時候。是10月25日的事。在《點鬼簿》上,以“我的母親是狂人”的開頭記述了親生母親。

【出生後七力月去本所的伯父家】

由於母親突然發病,龍之介出生7個月後被母親老家芥川家帶走了。地點在本所區小泉町15號,現在墨田區兩國3丁目22番11號。 芥川家是世世代代作為數寄屋和尚在殿中侍奉的家族。在那家芥川家,母親的哥哥夫婦和母親的姐姐蜂鬥葉養育了他。
特別是蜂鬥菜一生都單身,代替母親照顧了龍之介。“如果沒有伯母的話,我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做我。”他一邊慈愛著蜂鬥菜一邊說道。 幼稚園就讀於回向院旁邊的江東尋常國小附屬幼稚園,國小進入了現在兩國國小的前身江東尋常國小。 正式成為芥川家的養子是在他12歲的時候。
36歲的年輕龍之介自殺是在1927年7月24日早晨,在東京田端的家裡。 

石川啄木

1886-1912

明治時期的詩人、歌人。在岩手澀民村的寶德寺長大。之後單身來到東京,在銀座的朝日新聞社擔任校對員。直到年僅27歲就去世為止,經歷了貧困和病痛。

【應該記憶的日子】

啄木似乎對這項工作非常高興。也就是說,在那一年前,他把妻子留在函館,為了在小說中止住身體而獨自去東京。話雖如此,在無法順利進行的感受到挫折感的同時,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對於當時企圖東山再起的啄木來說,就職無疑是一種鼓勵。他的日記中這樣記載著。
“2月24日星期三應該記得的日夜七點左右,朝日的佐藤真一先生給我寫信,他突然打開了二十五日圓之外的夜班一夜一日圓,有時間三十日圓以上的時間能不能加入東朝的校對工作人員,我很高興地回覆了我,他很快就答應了。這樣就能為東京生活打下基礎了!天黑十個月之後的今晚啤酒已經吃完了。”
好象傳達了喜悅。

【僅僅兩年病倒了】

他作為校對人員進入的當時的朝日新聞社,職員也只有很少,編輯部12名,政治經濟部13名,社會部18名。除此之外,加上非常勤的小說負責人,聚集在編輯局的人數也不足60人。編輯部12名中,校對人員有6名。其中一人是啄木。
啄木留下了幾首吟詠職場風景的和歌。

“京橋瀧山町的報社燈燃燒時的氣息吧”這是入社第二年出版的歌集《一握之砂》中收錄的,現在也刻在銀座6丁目曾經建在東京朝日新聞社所在地的他的歌碑上。另外還有這樣的歌。

“春之雪銀座後面三樓的磚造盡收眼底”啄木除了校對人員之外,還被任命為“朝日歌壇”的選人,負責任的工作。對前途抱有希望。但是・年後因肺結核倒在地上,明45年終於沒有回去了。 
他們也留下了詩歌集《一握之砂》、《悲傷的玩具》等創作。

前島密

1835-1919

出生於越後高田藩士的家,在江戶學習醫學、英語、航海術等,在明治政府工作。第一任郵政省長官。在歐美視察之後,廢除飛躍腳制度,以郵票、郵局、郵筒設置等提案為首,在日本橋地區建立了現代郵政制度。

【近代郵政制度之曙】

我國的現代郵政制度源於日本橋。
明治初期,位於日本橋的現在郵政省的前身站遞司和現在東京中央郵局的前身四日市郵政政府設立了。
 前島密為引進近代郵政制度做出了巨大貢獻。
密是明治新政府的第一任郵政省長官。當時,他是站務員長官。

【一封信二十兩令人驚訝】

現代郵政制度和以前的制度在所有方面都有天地的差別。在秘密導入這個制度之前,信的配送依賴於飛腳。飛腳帶著信,從驛站穿過驛站搬運。因此,飛腳所需的工錢相當高。
 當密成為長官的時候,首先感到吃驚的是那件事。
有一天,我在長官室看了文件,發現一張計算書出來了。那是關於在東京、大阪之間傳達的文件,向飛腳支付的書。密看著那個眼睛瞪圓了。因為金額太貴了。一次航班竟然是20到30輛,價格很難得。

【在歐美考量中學習】

那個時候,他被命令視察歐美的郵政制度。
 當時的明治新政府為了挽回因之前閉關鎖國而延遲,燃起了引進新系統的熱情。漸漸地采用了歐美的新制度,為了儘早趕上歐美而陷入了困境。為此,政府派遣了很多視察人員到歐美。
密也是其中的一個人。
 在歐美,看到的東西都很吃驚。比如,只要貼一張郵票,就能把信寄到對方身上,對他來說,令人吃驚的是讓人瞠目結舌。

【從飛腳時代到郵票時代】

從歐美視察回來的他,立刻把那個制度引入了我國。
郵票、郵局、郵筒等,現在沒有什麼珍奇的東西,但是對當時來說,一切都是劃時代的東西。
 然後,使用這些之後第一次在東京和大阪之間進行了郵政業務。是1871年3月1日的事。確實,這一天,時代從飛腳時代到郵票時代,有了很大的飛躍。
順便說一下,世界上第一個把郵票收進郵局的是英國。


現在左邊,日本橋郵局西北的入羅牆上鑲嵌著刻有“郵政發祥地”的黑大理石的說明板。另外,在西南的裡羅,放置著密青銅的胸像。這座胸像是為了紀念郵政事業開始90周年,1962年由日本橋會、前島會、日本橋郵局合作會等人建造的。